techcamp

AI Agent 对比

一、各 AI Agent 交互示例

IDE模式

1. Cursor

行内代码补全:

交互方式:当用户输入代码时,Cursor 会主动建议多行编辑和完整的代码块,用户只需按下 Tab 键即可接受 。

超越自动补全:这已远超传统的单行代码补全。它被描述为”预测你的下一次编辑” 。系统会观察用户近期的修改行为,并能在整个文件中应用相似的模式。例如,在重构一个组件的多个实例或批量更新本地化翻译字符串时,该功能表现得尤为高效 。用户反馈称此功能”如同魔法”,让他们”敲击
Tab 键的次数比其他任何键都多”。

设计解读:Tab 功能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者的认知负荷和上下文切换。通过预测并自动化重复性任务,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地完成变更”,它帮助维持了一种深度专注的”心流”(flow)状态,这正是开发者生产力工具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

{width=”5.75in” height=”3.4479166666666665in”}

选中代码修改:

交互方式:用户在编辑器中选中一段代码,按下快捷键,随即弹出一个小巧的模态输入框,用户可在其中用自然语言描述修改指令 。此功能主要用于目标明确的重构、功能添加或缺陷修复。

关键的 Diff 视图:在生成变更后,Cursor 并不会立即替换原有代码,而是以行内 diff 视图的形式呈现建议的修改。新增的代码行以绿色高亮,删除的则以红色高亮 。用户可以清晰地审查变更,然后选择接受、拒绝或要求 AI 进一步优化。

设计解读:diff 视图是建立用户信任最关键的 UI 元素。它将 AI 的输出从一个不透明的”黑箱”转变为一个透明、可审查的建议,确保开发者始终处于掌控地位。这种”人在环路中”(human-in-the-loop)的设计哲学,有效地缓解了开发者对于 AI 自动修改代码可能引入未知错误或非预期行为的担忧,这是代码生成工具普及的关键一步 。

{width=”5.75in” height=”2.3333333333333335in”}

对话视图:

交互方式:通过快捷键(Cmd+L / Ctrl+L)调出的专用聊天面板,是进行更广泛、更复杂任务和查询的主要界面 。

@ 符号的力量:上下文的精准注入:此功能真正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 @ 符号来显式地为 AI 提供上下文,这是其核心交互逻辑的一部分 。用户可以通过
@ 符号引用多种信息源:

\@file 或 \@folder:将 AI 的注意力集中在代码库的特定部分。

\@codebase:对整个已索引的项目进行语义搜索,提出关于整个代码库的问题 。

\@Docs:引用流行库的官方文档(如 \@Stripe)或用户自己添加的自定义文档 URL 。

\@Web:允许 AI Agent 执行网络搜索,以获取最新的信息 。

\@Symbols:精确引用项目中的特定函数或类 。

设计解读:@ 引用系统将一个通用的 LLM 聊天机器人,转变为一个高度专业化、具备项目感知能力的专家。它赋予了用户对上下文窗口的精细控制权,这对于获得高度相关的答案和有效管理大上下文提示所带来的高昂成本至关重要。相比于手动复制粘贴代码到外部 ChatGPT 窗口的繁琐流程,这是一个巨大的用户体验飞跃 (15)。

{width=”5.75in” height=”2.7916666666666665in”}

2. WindSurf

意图预测式代码补全 (Supercomplete)

这超越了传统的代码补全。Windsurf 不仅仅是预测下一个词或下一行代码,而是预测开发者的意图

{width=”5.75in” height=”3.6875in”}

嵌入式和对话式 AI (Inline AI & Chat)

Windsurf 将 AI 对话和指令能力直接嵌入到代码编辑器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侧边栏。

交互方式:

{width=”5.75in” height=”2.96875in”}

AI 驱动的工作流 (Cascade Flow)

这是 Windsurf 最具特色的功能之一,它引入了 "AI 流程" 的概念,是一种更高级的、具备代理(Agent)能力的交互模式。

{width=”4.40625in” height=”6.75in”}

{width=”5.75in” height=”3.9791666666666665in”}

终端命令程序模式

1. Claude Code

对话式编码与分析:

{width=”5.75in” height=”3.3958333333333335in”}

{width=”5.75in” height=”4.833333333333333in”}

“项目” (Projects) 功能:构建持久化的 AI 知识库:

“项目”功能是 Claude 在知识管理层面的核心交互模型。它允许用户创建持久化、隔离的沙盒式工作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聊天机器人”聊完就忘”的问题 ()。

“构件” (Artifacts) 功能:从灵感到交互式应用的飞跃

如果说”项目”是知识管理的基石,那么”构件”则是 claude.ai 最具创新性的交互功能。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文本输入、文本输出”模式,将 Web 界面转变为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快速原型开发环境。

概念定义:”构件”是一个专用的、与主聊天窗口并存的实时渲染面板 ()。当用户请求生成可视化的、可交互的内容时,Claude 不仅会生成代码,还会直接在”构件”窗口中渲染出最终效果。

安装与交互式工作流 (REPL)

安装与配置:claude-code 通过 Node.js 包管理器进行安装(npm install -g \@anthropic-ai/claude-code),并需要通过 OAuth 流程与用户的 Claude Pro/Max 订阅或 API 账户进行认证 ()。

交互式环境 (REPL):在项目根目录下运行 claude 命令,会启动一个交互式的”读取-求值-打印循环”(Read-Eval-Print Loop)。这是在终端中与 Claude 进行”对话”的主要界面 ()。

代码库感知与 CLAUDE.md:claude-code 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其对整个代码库的感知能力。通过在 REPL 中运行 /init 命令,Claude 会分析当前项目结构,并生成一个名为 CLAUDE.md 的文件。这个文件充当了 Claude 在该项目中的”长期记忆”,用于记录技术栈、编码规范、关键文件路径、自定义命令等核心上下文。这确保了 AI 在长时间的、跨多个会话的任务中能够保持一致性和上下文感知 ()。

斜杠命令 (Slash Commands):REPL 支持一系列强大的斜杠命令来控制交互流程。例如,/help 显示所有可用命令,/config 用于调整设置,/clear 用于清空当前对话上下文以节省 token,而最强大的功能之一是支持用户自定义斜杠命令,允许团队将常用的、复杂的工作流封装成简单的命令 ()。

可视化说明:一个终端会话的截图。窗口中显示着 claude 的 REPL 提示符。用户输入:”/review \@src/auth.ts”,Claude 的回应是:”好的,正在审查 auth.ts 文件... 我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空指针异常在第 42 行。”

无头操作:脚本化与自动化

claude-code 的真正威力体现在其自动化能力上,这主要通过 --print(或 -p)标志实现,该标志允许工具在非交互式的”无头模式”下运行 ()。

管道 (|) 操作:这是 claude-code 与 Unix/Linux 生态系统无缝集成的基石,也是其强大脚本化能力的体现。通过管道,任何命令的标准输出都可以作为 claude-code 的输入。

代码审查:git diff --staged | claude -p "审查这些暂存的更改,检查是否存在 bug 和风格问题。" ()。

日志分析:cat server.log | claude -p "总结此日志文件中的所有严重级别(CRITICAL)的错误。" ()。

安全扫描:cat package.json | claude -p "对这些依赖项进行安全审查,并列出任何已知的漏洞。" ()。

JSON 输出:通过结合使用 --output-format json 标志,claude-code 的输出可以被格式化为结构化的 JSON。这使得将其集成到更大型的自动化工作流中变得异常简单,例如在 CI/CD 流水线中,一个脚本可以自动获取 git diff,通过管道传给 Claude 进行审查,然后解析返回的 JSON 结果来决定构建是通过还是失败 ()。

可视化说明:一个数据流图。图中展示了 git diff 命令的输出(文本块)通过一个管道符号 | 流向一个标有 claude -p "review" 的处理框,该处理框再输出一个结构化的 JSON 对象,其中包含 {"status": "issues_found", "summary": "..."}。

代理式能力与用户控制

扩展思考 (Extended Thinking):开发者可以通过在提示中加入特定的关键词,如”think”、”think hard”甚至”ultrathink”,来指示 Claude 分配更多的计算资源进行深度思考。这使得 Claude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生成更周密的计划和更优的解决方案 ()。

工具使用 (Tool Use):claude-code 具备自主使用外部工具的能力。它可以调用 git 进行版本控制操作,执行 bash 命令来运行测试或构建脚本,以及直接读取(Read)和编辑(Edit)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从而自主地完成复杂的、多步骤的任务 ()。

权限系统:这是一个核心的、体现其代理本质的设计。默认情况下,在执行任何可能修改文件系统或运行命令的操作前,claude-code 都会明确请求用户的许可 ()。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安全保障,也是用户体验上的一个摩擦点。许多高级用户为了追求更高的自动化效率,会选择使用

--dangerously-skip-permissions 标志来启动 Claude,使其进入一种完全自主的”YOLO 模式”(You Only Look Once),从而跳过所有权限确认步骤 ()。

2. Gemini Cli

启动程序

{width=”5.75in” height=”3.53125in”}

项目中使用:

{width=”5.75in” height=”3.75in”}

命令行命令:

https://github.com/google-gemini/gemini-cli/blob/main/docs/cli/commands.md

多模态输入 (Multimodal Support)

这是 Gemini CLI 的一个亮点功能,让您不只局限于文本交流。

图像理解: 您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传入图片文件(本地路径或 URL),然后向 Gemini 提问关于图片的内容。例如,gemini "这张图片里有什么?" a.png。

文本与图像结合: 可以同时提供文本提示和图像,进行更复杂的查询,比如让它根据图片编写代码或描述场景。

管道 (Pipes) 与标准输入/输出 (stdin/stdout)

这个功能体现了其作为命令行工具的强大集成能力,使其可以轻松融入到现有的工作流中。

接收管道输入: 您可以将其他命令的输出通过管道符 | 直接传送给 Gemini CLI 进行处理。

示例: cat code.js | gemini "请解释这段代码"

示例: ls -l | gemini "总结一下这个目录的结构"

生成可管道输出: Gemini 的回答也可以作为标准输出,传递给其他工具。

上下文管理 (Context Management)

为了进行更精准的对话,您可以精确控制 Gemini 的上下文。

嵌入文件或 URL: 您可以将会话的上下文”锚定”到特定的文件或网页内容上,让 Gemini 的回答始终基于您提供的资料。

示例: gemini -c code.py "根据这个文件的代码风格,帮我写一个新函数"

保存和加载会话: 您可以将整个对话历史保存下来,方便日后加载并继续之前的讨论。

历史记录 (History)

自动保存: 所有的对话历史都会被自动记录。

查看和搜索: 您可以使用内置命令轻松查看、搜索和管理过去的所有对话记录,方便回顾和复用。

用例与自动化潜力

Gemini CLI的真正威力在于其可脚本化能力,使其能够无缝集成到现有的自动化工作流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

生成Git提交信息:git diff | gcloud alpha gen-ai language generate-content --prompt="根据以上代码变更,生成一个符合规范的Git提交信息"。

编写Shell脚本:gcloud alpha gen-ai language generate-content --prompt="编写一个Shell脚本,用于查找当前目录下所有大于10MB的.log文件,并将其压缩归档"。

总结日志文件:cat error.log | gcloud alpha gen-ai language generate-content --prompt="总结这个日志文件中的主要错误类型和发生频率"。

从代码生成文档:通过将代码文件作为输入,可以自动生成Markdown格式的API文档或代码注释。

这些能力使Gemini CLI成为DevOps和CI/CD管道中的一个强大组件,能够自动化过去需要人工干预的文档编写、代码审查和报告生成等任务。

插件形式

1. Claude Code

Anthropic 官方为两大主流 IDE——Visual Studio Code 和 JetBrains 系列(包括 IntelliJ, PyCharm 等)——提供了扩展程序 ()。理解这些扩展的关键在于,它们并非独立的 AI 产品,而是作为

claude-code CLI 的”启动器和上下文桥梁” ()。

核心功能:安装扩展后,当开发者在 IDE 的集成终端中运行 claude 命令时,扩展会自动将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共享给 CLI 进程。这些信息包括:

当前活动文件:Claude 知道你正在查看哪个文件。

选中的文本:你高亮选中的代码片段会自动成为 Claude 的上下文。

编辑器诊断信息:IDE 发现的 lint 错误或语法警告会实时同步给 Claude,使其能够对症下药 ()。

这种无缝的上下文共享,免去了开发者在终端和编辑器之间繁琐的手动复制粘贴。

可视化说明:一张 VS Code 的界面截图。主编辑区显示着一个 TypeScript 文件,其中几行代码有红色波浪线(表示错误)。下方的集成终端正在运行 claude。一张箭头从编辑区的错误代码指向终端窗口,示意诊断信息被自动传递。

交互式差异(Diff)视图:关键的人机交互界面

这是 IDE 集成中最核心、最具价值的功能。它解决了在纯文本终端中审查大量代码变更的难题,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直观的”批准”环节。

混合式工作流

提示(在终端):开发者在 IDE 的集成终端中向 claude-code 发出指令,例如:”重构这个函数,使其更具可读性并添加单元测试。”

执行(由代理):claude-code 代理接收指令,分析相关文件,进行思考和规划,并生成所有必要的代码修改。

审查(在 IDE UI):当 claude-code 准备好应用变更时,IDE 扩展会拦截这些变更。它不会在终端中打印出难以阅读的文本 diff,而是会打开一个 IDE 原生的、并排的差异比较视图 ()。

操作(由人类):在这个熟悉的图形界面中,左侧是原始代码,右侧是 Claude 建议的修改。新增的代码会以绿色高亮,删除的代码以红色高亮。开发者可以使用 IDE 提供的按钮,逐行或一次性地”接受”(Accept)、”拒绝”(Reject)或”还原”(Revert)这些变更 ()。

可视化说明:一张 VS Code 差异比较视图的关键截图。左边面板显示旧代码,右边面板显示 Claude 生成的新代码,其中有清晰的红绿高亮。图片上会用标注框突出显示”接受更改”、”下一项更改”、”上一项更改”等 UI 控件,以强调开发者在此环节的完全控制权。 !(https://i.imgur.com/kQoVj5e.png)

更广阔的生态系统:快捷键与第三方集成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流的流畅性,IDE 集成还提供了一系列快捷键。例如,用户可以使用 Cmd+Esc(在 Mac 上)快速启动或聚焦到 Claude Code 终端,或使用 Cmd+Option+K 将当前选中的文件路径和行号插入到提示中,方便地引用代码 ()。

2. Gemini Code Assit

行内代码补全:

{width=”5.75in” height=”3.5in”}

右键生成代码:

{width=”5.75in” height=”1.65625in”}

对话视图:

{width=”5.75in” height=”3.2604166666666665in”}

3. ProxyAI

聊天功能(Chat)

Auto Apply 功能:将 AI 建议的代码变更直接流式传输到编辑器中,在差异视图中预览修改,一键批准或拒绝。这一功能的实现流程如下:

AI 模型生成代码建议后,插件将代码变更转换为特定的格式。

通过流式传输的方式将代码变更实时发送到编辑器。

利用差异算法计算代码变更与原代码的差异,并在差异视图中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不同颜色标记新增、删除和修改的代码行。

用户可以通过一键操作批准或拒绝代码变更,批准后代码将自动应用到编辑器中,拒绝则保持原代码不变。

代码辅助功能(Code)

Next Edits:基于最近活动获取多行编辑建议,通过分析用户最近的代码编辑操作,如变量定义、函数调用、代码结构调整等,识别用户的编程意图和模式,进而预测用户接下来可能的编辑操作,并生成相应的多行代码建议。例如,如果用户刚刚定义了一个数组,Next Edits 可能会建议添加循环遍历数组的代码。

代码自动完成:提供单行或整个函数的自动完成建议,基于 PSI 对代码结构的分析和语法树的构建,能够准确地理解用户当前的代码上下文。当用户输入代码时,插件会实时分析输入内容,并从预定义的代码模板库或根据 AI 模型的预测生成相应的补全建议。对于整个函数的自动完成,插件会根据函数的参数、返回值类型以及上下文信息,生成完整的函数实现代码。

自然语言编辑:高亮代码并描述需要的更改,AI 自动执行,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对高亮代码的修改需求,如 “将这个循环改为递归”,插件会将高亮的代码和用户的描述一起发送给 AI 模型。AI 模型根据这些信息生成修改后的代码,插件再将生成的代码应用到编辑器中,并提供预览功能,让用户确认修改结果。

技术实现

实时代码分析:利用 PSI 分析当前代码上下文,PSI 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代码编辑操作,并对代码进行语法和语义分析。通过构建代码的抽象语法树(AST),插件可以准确地识别代码中的各种元素,如变量、函数、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代码辅助功能提供坚实的基础。

智能补全引擎:基于语法树和语义分析,结合大量的代码示例和训练数据,构建智能补全模型。该引擎能够根据代码的上下文和语法规则,生成符合编程规范和用户习惯的补全建议。同时,补全引擎还具有自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优化补全结果。

差异算法:计算和展示代码变更差异,采用高效的差异算法,如 Myers 差异算法,能够快速比较两个代码版本之间的差异。算法不仅能够识别代码的新增、删除和修改,还能处理代码块的移动和复制等复杂情况,确保差异展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命名建议系统:上下文感知的变量和方法命名,根据代码的上下文信息,如变量的类型、用途、函数的功能等,结合编程规范和命名惯例,生成合适的命名建议。例如,对于一个存储用户年龄的整数变量,命名建议可能会包括 “userAge”“ageOfUser” 等。

二、各 AI Agent 优缺点对比

+:———+:———————————————————————————————————————:+:——————————————————————————————————————–:+ | | 优点 | 缺点 | +———-+———————————————————————————————————————–+———————————————————————————————————————-+ | Claude | 真正的代理式架构:能主动执行终端任务(如 git、重构、测试等),不仅仅是建议。 | 不支持 Agent 编排结构:缺少多 Agent 调度与插件机制。 | | Code | | | | | 上下文感知强:自动分析整个代码库,无需手动提供上下文。 | 对 prompt 质量敏感:任务拆解需准确表达,否则计划质量参差不齐。 | | | | | | | 人类审批机制:操作前展示 diff 和命令,确保可控性、安全性与信任。 | 任务太”主动”时不够可控:部分模型版本(如 Claude 3.7)会”过度热心”地执行未请求的变更。 | | | | | | | 可编程与可自动化:提供 CLI 和 Python SDK,支持无头模式、管道、CI/CD 集成。 | 生态系统偏封闭:不易嵌入其他 Agent 框架 | | | | | | | 可扩展性高:支持自定义命令、项目记忆、Artifacts 可视化原型等。 | 上手门槛高:CLI 模式和 SDK 使用需要一定脚本能力与自动化经验,不适合初学者。 | | | | | | | 支持完整开发任务链:从理解 issue → 编写代码 → 生成 PR → 提交,端到端自动化能力强。 | 尚缺插件生态:相比 Copilot 的 GitHub + VS Code + Extensions 生态,Claude Code 的周边工具相对稀缺。 | | | | | | | 代理行为稳定透明:相比部分竞争产品行为不可预测,Claude Code 强调明确计划、逐步执行、可回滚。 | | +———-+———————————————————————————————————————–+———————————————————————————————————————-+ | Cursor | 深度上下文理解:结合 AST 分块、语义检索(HyDE + Reranker)和默克尔树,精准掌握大型代码库结构,@ | 执行能力受限:相比 Claude Code CLI,Cursor Agent 无法任意执行文件系统级任务,仅限 IDE 内可控操作。 | | | 引用灵活注入上下文,远超传统 LLM 使用体验。 | | | | | 上下文调用高成本:高频使用 RAG(尤其是 Max 模式 + 大模型)时 token 成本昂贵,长期使用有资源瓶颈。 | | | 多步自动执行:Agent | | | | 拥有执行终端命令、编辑文件、搜索代码、读取规则等工具,具备”思考+行动”能力,真正可用于复杂开发任务。 | 对 Chat 用例不够灵活:相较 Claude Projects 或 IDE 插件,长上下文对话式任务支持较弱,不适合持久对话。 | | | | | | | 人类在环机制:所有潜在破坏性操作(如修改文件、运行命令)均需用户确认,确保安全性和可控性。 | Agent 行为不透明:虽可确认每一步,但工具链调用栈缺乏可视化,行为调试能力不足。 | | | | | | | 规则驱动行为(.cursorrules):通过自定义项目规则动态调整 Agent 行为,无需微调模型即可适应不同编码风格。 | Fork 带来维护负担:深度定制 VS Code 意味着需持续维护补丁,与上游兼容性存在风险(用户反馈有快捷键丢失等问题)。 | | | | | | | AI 优先交互体验: | 非 CLI 产品:缺少无头模式,无法接入 CI/CD、Agent 服务端调度、自动审查流程等非交互式任务链。 | | | | | | | 行内编辑 + diff 审阅(低干扰高信任) | | | | | | | | Tab 自动补全(预测式交互) | | | | | | | | Chat + \@引用(项目感知 AI 聊天) | | | | | | | | 可回滚设计:Checkpoint & Restore 支持大规模 AI 修改后的撤销,增强探索安全感。 | | +———-+———————————————————————————————————————–+———————————————————————————————————————-+ | Gemini | 全平台覆盖、体验一致:覆盖 Web、CLI、VS Code,满足初学者到高级开发者的不同使用场景,生态一致性好。 | 代码补全响应慢、准确率低:VS Code 插件中的 Tab 补全不跟手、幻觉率高,对比 Cursor | | | | 明显滞后,不适合作为主力智能补全工具。 | | | 原生多模态支持(图文输入):模型支持图像理解,可用于网页布局识别、文档解析等跨模态任务,扩展开发者交互方式。 | | | | | Agent 执行链能力较弱:不支持多步规划执行(如 Claude Code、Windsurf 的 Cascade Flow),Agent | | | Web 与 Google 服务深度集成:支持 Workspace、Drive、Gmail 等扩展,具备上下文感知能力,Agent | 更像”问答助手”而非主动执行器。 | | | 可处理真实业务任务,如自动写日报、生成邮件摘要。 | | | | | 上下文管理为客户端各自维护:多客户端之间无法共享上下文,存在”上下文孤岛”,用户需重复输入/粘贴,影响跨端体验。 | | | VS Code | | | | 插件上下文注入清晰:插件能读取当前文件、选中函数或整个项目结构,执行上下文相关操作,如生成单测、补全函数等。 | 模型为黑盒调用,Agent 细节难控制:Agent | | | | 请求无法自定义模型行为链(如中间推理过程、工具调用路径),缺乏可观察性与调试能力。 | | | 插件可选多种上下文嵌入方式:支持将选中代码、当前文件、历史对话作为上下文发送给模型,有助于构建更稳定的 Agent | | | | 请求结构。 | Agent 缺少任务状态管理能力:无 Agent Loop / Plan-Act-Reflect 等经典结构,无法自行拆解目标并追踪执行状态。 | | | | | | | 统一模型内核:Gemini Pro 2.5:所有平台基于相同模型,避免体验割裂,便于统一评估模型能力与行为差异。 | 无统一用户”记忆体”机制:用户长期使用过程中,Agent 无持久记忆或长期偏好建模,不支持个性化行为演化。 | +———-+———————————————————————————————————————–+———————————————————————————————————————-+ | Code Gpt | 多模型接入能力强:支持 OpenAI、Anthropic、Mistral、Azure 等主流模型,可动态切换和配置,适应不同使用场景和预算。 | 不具备端到端 Agent 行为链执行能力:不支持类似 Claude Code / Windsurf 那样自动规划并执行多步开发任务。 | | / Proxy | | | | AI | 聊天+编辑双交互模式:既有聊天窗口的自然语言对话,也支持编辑器内联操作、代码高亮与自然语言修改,满足多样交互需求。 | 以用户驱动为主,缺少自主能力:大部分操作仍需用户显式触发(选择、右键、输入指令),不具备主动建议和任务规划能力。 | | | | | | | Auto Apply + Diff 审查:AI 生成建议会以差异视图展示,支持一键接受或拒绝,确保用户控制权。 | 任务执行空间受限于 IDE API 能力:不像 Claude CLI 那样可执行 git、构建等 IDE 外部命令,Agent 行动范围偏 IDE | | | | 内部。 | | | 非阻塞交互:AI 响应采用异步处理机制,用户可边等待边继续开发,提升工作流流畅度。 | | | | | 上下文管理机制有限:虽然支持文件引用,但不具备自动代码分析与检索增强(RAG)的能力,无法智能生成 Agent | | | 高可扩展插件体系:基于 JetBrains 的 Extension Point 和 Action System,支持插件内功能模块化开发。 | 任务上下文。 | | | | | | | 多步任务处理架构清晰:输入接收 → 上下文构建 → 请求发送 → 响应处理 → 遥测监控,为构建可编排 Agent | 缺乏自定义 Agent DSL 或任务模板系统:无法为特定业务定义”Agent 工作流模板”,不利于企业级定制。 | | | 流程提供良好基础。 | | | | | UI/UX 相对传统:与 Cursor、Windsurf 那类”AI 原生 IDE”相比,ProxyAI 更多是”AI 插件”,体验融合度稍逊。 | | | 良好的 UI 设计与交互细节:聊天窗口支持多标签、富文本、图片识别、截图处理,增强开发者协作效率。 | | +———-+———————————————————————————————————————–+———————————————————————————————————————-+ | Windsurf | Cascade Flow 实现自动多步执行:可从一个高层意图出发(如”创建 API | 缺少高级审批机制:相比 Claude Code 的 diff 审查、命令审批,Windsurf 的 Agent 操作透明度和用户控制粒度不够细。 | | | 接口”),自动规划并执行多个步骤(建文件、写代码、生成测试、提交 PR),具备明显的 Agent 属性。 | | | | | 执行环境依赖本地预览或编辑器运行:Agent 功能强依赖 IDE 宿主,难以在服务端或无头环境下运行或集成。 | | | 意图驱动补全(Supercomplete):超越传统 token | | | | 补全,能基于上下文和注释生成完整函数、模块,适合高效率”从0生成”场景。 | 对指令链缺乏可视调试与回溯支持:Cascade Flow | | | | 的内部推理链、步骤计划、失败回退等细节对开发者不透明,影响调试与调优。 | | | 深度语义理解项目代码库:内建索引与 RAG 能力,提升代码生成、修改、重构的上下文相关性和合理性,尤其适合大型项目。 | | | | | 成本与资源控制未知:高度自动化流程可能带来高推理成本(多次生成+验证+自我修复),缺乏资源消耗反馈和优化策略。 | | | 兼容多交互方式:支持行内指令 + 对话式交互,Agent 的调度可以从多个入口激活,便于扩展新指令/新能力。 | | | | | 尚未开放 SDK / API 层:Agent 能力无法程序化调用或复用,难以嵌入到其他系统中,限制了平台外部集成能力。 | | | 深度 IDE 融合,减少上下文切换:AI 能力嵌入在编辑器内(非侧边栏),支持快捷键调起、实时修改代码,提升心流效率。 | | +———-+———————————————————————————————————————–+———————————————————————————————————————-+